截至2011年6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只有1萬多輛,私人購買的汽車只有100多輛,與推廣目標相去甚遠。到2012年底,只能完成原計劃的五分之一左右。數據顯示,財政部原預留的50億元新能源汽車補貼預算,迄今已用于1億元以下的私人購車補貼,約占計劃的2%。在新能源發展重鎮上海,截至2011年底,該市新能源汽車的私家車數量僅為10多輛,最初的目標是到2012年達到1萬輛。這種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蕭條景象,真的可以用“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來形容。
電動汽車:國家的戰略需求
中國之所以大力發展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首先是為了應對日益緊迫的能源危機。2011年,中國對外依存度超過56%,超過了國際公認的警戒線。與此同時,中國的汽車數量仍在快速增長。目前,汽車的數量還不到1億輛。據估計,到2030年,汽車總數量將達到4.5億輛。石油資源相對稀缺,而煤炭資源非常豐富。在汽車普及的背景下,出于戰略原因,國家選擇電動汽車無疑是一個理性的選擇。
此外,借助電動汽車實現汽車產業的跨越式發展,縮小中國與國外在汽車技術水平上的差距,也是發展電動汽車的深層動力。此外,減少碳排放和環境污染也是這項政策的原因。
為什么不專注于支持插電式混合動力?
目前,許多市場人士對上述政策提出質疑,認為非插電式混合動力也應該給予政策補貼并大力支持。對于這個問題,筆者認為有兩個原因,國家更有理由向純電動汽車政策傾斜。
首先看能源效率和排放。混合動力汽車主要依靠汽油發動機,電力只是輔助動力,因此其能源效率和排放量無法與純電動汽車相比。總體而言,據估計,汽油發動機汽車的總效率為15%,電動汽車為28%。在減少碳排放和提高能源效率方面,電動汽車具有很大的優勢。在這方面,插電式混合動力沒有任何優勢。
其次,對國家汽車戰略的考慮。目前,豐田等公司在混合動力技術方面已經非常成熟,而國內車企才剛剛起步,電池和電動驅動系統的配套產業還不完善。在這種情況下,對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給予戰略支持和財政補貼,很容易使外資形成規模優勢和壟斷地位,不利于中國自身電動汽車研發和制造能力的發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表示:“如果補貼混合動力,很有可能會直接補貼外國品牌。他們的技術已經很成熟了。我試過開幾輛外資車。只要我開始補貼混合動力車,普銳斯很快就會無處不在。”
電動汽車行業存在的問題
盡管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的發展方向明確,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道路是平坦的。
首先,電池、電機、控制器和電氣配件等關鍵零部件和材料無法滿足整車需求,存在低水平冗余建設現象,產業鏈尚未成熟。許多地方都有電池工廠,但水平很低。
此外,國有企業,尤其是大型國有企業,對開發新能源的興趣不大。以燃料電池為例,由于沒有汽車制造商的配套合作,它已經系統性地落后了。由于缺乏形成的上游產業鏈,隔膜、空氣壓縮機等關鍵零部件只能依靠進口。對此,業內人士深感擔憂:“汽車企業沒有吸收先進技術的機制,也沒有自主創新的動力。”對于合資企業,“中國高層也不愿意從事創新……
技術創新投資巨大,周期長,企業領導人任期屆滿不太可能開花結果。"
在純電動汽車領域,由于缺乏大型國有企業的支持,民營企業在電池等方面進展緩慢。例如,上汽選擇與美國電池制造商A123合作開發和生產電池,但放棄了與比亞迪的合作,促使后者與戴姆勒-克萊斯勒成立合資公司開發電動汽車。
此外,換電站、充電樁、充電站、智能高效電網等相關配套網絡和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即使在深圳、上海等重點示范城市,也很少有慢充樁和快充站,尤其是前者,這直接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意愿。
國家項目,產學研聯動
針對上述問題,業內人士認為,有必要通過大型國家項目的形式和產學研聯動的發展模式,打破壁壘,實施跨界合作,以實現中國電動汽車行業在短期內逐步形成自身的系統競爭力。
在電池領域,日本的技術優勢更加明顯。無論是鎳鎘電池、鎳氫電池還是鋰電池,其在全球市場的份額都超過了50%。這是有原因的。1976年,日本以大型國家項目的形式進行了電動汽車和汽車動力電池的研發,并于1992年開始了為期10年的鋰電池開發項目。這兩項技術突破由重要企業牽頭,與國際貿易和工業部工業技術研究所、中央電力研究院等政府機構合作進行。
在技術創新方面,日本形成了獨特的技術創新聯盟體系。在豐田的帶領下,組織日本車企成立了電動汽車聯盟,將160家汽車、電池和能源領域的主要制造商聯合在一起,構建了“群毆”模式。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傅玉武,他還認為:“在政府的領導下,產學研的合作比任何事情都重要。電動汽車是一項跨界技術,需要跨界行動。此時,跨行業、跨學科、上下游相關的產學研合作比任何東西都重要。”
(編輯/李燕郊)截至2011年6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只有1萬多輛,私人購買的汽車只有100多輛,與推廣目標相去甚遠。到2012年底,只能完成原計劃的五分之一左右。數據顯示,財政部原預留的50億元新能源汽車補貼預算,迄今已用于1億元以下的私人購車補貼,約占計劃的2%。在新能源發展重鎮上海,截至2011年底,該市新能源汽車的私家車數量僅為10多輛,最初的目標是到2012年達到1萬輛。這種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蕭條景象,真的可以用“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來形容。
電動汽車:國家的戰略需求
中國之所以大力發展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首先是為了應對日益緊迫的能源危機。2011年,中國對外依存度超過56%,超過了國際公認的警戒線。與此同時,中國的汽車數量仍在快速增長。目前,汽車的數量還不到1億輛。據估計,到2030年,汽車總數量將達到4.5億輛。石油資源相對稀缺,而煤炭資源非常豐富。在汽車普及的背景下,出于戰略原因,國家選擇電動汽車無疑是一個理性的選擇。
此外,借助電動汽車實現汽車產業的跨越式發展,縮小中國與國外在汽車技術水平上的差距,也是發展電動汽車的深層動力。此外,減少……
ng碳排放和環境污染也是這項政策的原因。
為什么不專注于支持插電式混合動力?
目前,許多市場人士對上述政策提出質疑,認為非插電式混合動力也應該給予政策補貼并大力支持。對于這個問題,筆者認為有兩個原因,國家更有理由向純電動汽車政策傾斜。
首先看能源效率和排放。混合動力汽車主要依靠汽油發動機,電力只是輔助動力,因此其能源效率和排放量無法與純電動汽車相比。總體而言,據估計,汽油發動機汽車的總效率為15%,電動汽車為28%。在減少碳排放和提高能源效率方面,電動汽車具有很大的優勢。在這方面,插電式混合動力沒有任何優勢。
其次,對國家汽車戰略的考慮。目前,豐田等公司在混合動力技術方面已經非常成熟,而國內車企才剛剛起步,電池和電動驅動系統的配套產業還不完善。在這種情況下,對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給予戰略支持和財政補貼,很容易使外資形成規模優勢和壟斷地位,不利于中國自身電動汽車研發和制造能力的發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表示:“如果補貼混合動力,很有可能會直接補貼外國品牌。他們的技術已經很成熟了。我試過開幾輛外資車。只要我開始補貼混合動力車,普銳斯很快就會無處不在。”
電動汽車行業存在的問題
盡管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的發展方向明確,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道路是平坦的。
首先,電池、電機、控制器和電氣配件等關鍵零部件和材料無法滿足整車需求,存在低水平冗余建設現象,產業鏈尚未成熟。許多地方都有電池工廠,但水平很低。
此外,國有企業,尤其是大型國有企業,對開發新能源的興趣不大。以燃料電池為例,由于沒有汽車制造商的配套合作,它已經系統性地落后了。由于缺乏形成的上游產業鏈,隔膜、空氣壓縮機等關鍵零部件只能依靠進口。對此,業內人士深感擔憂:“車企沒有吸收先進技術的機制,也沒有自主創新的動力。”對于合資企業來說,“中國高層也不愿意從事創新。技術創新投資巨大,周期長,企業領導人任期屆滿不太可能開花結果。”
在純電動汽車領域,由于缺乏大型國有企業的支持,民營企業在電池等方面進展緩慢。例如,上汽選擇與美國電池制造商A123合作開發和生產電池,但放棄了與比亞迪的合作,促使后者與戴姆勒-克萊斯勒成立合資公司開發電動汽車。
此外,換電站、充電樁、充電站、智能高效電網等相關配套網絡和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即使在深圳、上海等重點示范城市,也很少有慢充樁和快充站,尤其是前者,這直接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意愿。
國家項目,產學研聯動
針對上述問題,業內人士認為,有必要通過大型國家項目的形式和產學研聯動的發展模式,打破壁壘,實施跨界合作,以實現中國電動汽車行業在短期內逐步形成自身的系統競爭力。
在電池領域,日本的技術優勢更加明顯。無論是鎳鎘電池、鎳氫電池還是鋰電池,其在全球市場的份額都超過了50%。這是有原因的。1976年,日本以大型國家項目的形式進行了電動汽車和汽車動力電池的研發……
gan于1992年啟動了一個為期10年的鋰電池開發項目。這兩項技術突破由重要企業牽頭,與國際貿易和工業部工業技術研究所、中央電力研究院等政府機構合作進行。
在技術創新方面,日本形成了獨特的技術創新聯盟體系。在豐田的帶領下,組織日本車企成立了電動汽車聯盟,將160家汽車、電池和能源領域的主要制造商聯合在一起,構建了“群毆”模式。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傅玉武,他還認為:“在政府的領導下,產學研的合作比任何事情都重要。電動汽車是一項跨界技術,需要跨界行動。此時,跨行業、跨學科、上下游相關的產學研合作比任何東西都重要。”
(編輯/李燕郊)
歐盟委員會日前宣布,歐盟正在抓緊制定《汽車工業2020規劃》,將采取措施確保歐盟汽車工業的世界領先地位。
1900/1/1 0:00:00中國再次掀起推廣新能源汽車的熱潮。
1900/1/1 0:00:006月11日,《人民網新型工業化》欄目組在廣東省經信委領導的陪同下,走進廣州市花都汽車產業基地。
1900/1/1 0:00:00古代與現代的融引領高品味生活典范彰顯尊貴與時尚城市與風景并存,人與自然和諧,創造低碳生活,
1900/1/1 0:00:00以下是科技部高新技術產業司司長趙玉海在”2012全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峰會”上的講話實錄。
1900/1/1 0:00:00當豐田、通用、本田、奔馳、寶馬等代表的日系、美系、歐系的新能源汽車在中國高唱的時候,作為全球第五大汽車集團的韓國現代起亞,在中國卻鮮有新能源方面的聲音。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