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術角度來說,高水平的自動駕駛不是一家公司能做到的,很可能是行業整體發展的結果,因為車輛不是孤立上路的。自動駕駛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2019上海車展期間,多家汽車產業鏈上游公司表示,對于更高層次的自動駕駛應用,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時間表。4月18日,Ampofo公司亞太區總裁楊曉明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透露,Ampofo將在中國成立專門的自動駕駛技術中心,與合作伙伴一起推動L4自動駕駛技術在中國市場的商業化。安博福的前身是大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德爾福。2017年,德爾福分拆動力總成業務,更名為安博福,專注于智能網聯和自動駕駛領域的技術研發。琥珀在相關領域積累了相對豐富的經驗。目前已與美國拉斯維加斯的網約車服務商Lyft合作,推出自動駕駛網約車服務。根據計劃,Amber將在中國推出類似的商業落地項目。從全球范圍來看,自動駕駛的“賽道”涌入了眾多參賽者,汽車制造商、零部件供應商、科技公司等。都是基于各自的優勢在向自動駕駛方向“跑”,但目前市場上的應用最多只能達到L2水平,屬于高級駕駛輔助,離真正的自動駕駛還有差距。事實上,除了Amber,特斯拉最近在發布其自主研發的自動駕駛芯片時,也宣布最快將于2020年推出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傳統車企通用汽車投資的自動駕駛公司Cruise也計劃于2019年在美國實現自動駕駛的商業應用;上海車展前夕,物流平臺混車科技表示,將在2021年底實現L3自動駕駛車輛的量產運營。早期自動駕駛的落地對應用場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公共出行、物流運輸等。其實從技術角度來說,確實可以控制車輛的主動安全,但在現實業務過程中,保證安全是自動駕駛難以落地的原因之一。在實際布局中,更多的企業還是在走一條漸進式的發展道路,即通過開發高級駕駛輔助來取得突破,逐步向自動駕駛靠攏。這樣的發展路徑更有保障,構建的產業生態更具包容性。此前,隨著商業化進程的加快,Amber已經在新加坡和美國部分城市不同程度地開展了自動駕駛項目。2018年5月,Amber與Lyft和寶馬合作,在拉斯維加斯推出面向公眾的自動駕駛網約車服務。在過去的一年里,自動駕駛服務已經行駛了超過4萬次,覆蓋了超過2100個站點。雖然只有30多輛車在運行,但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動駕駛商業項目。現在,Amber將嘗試在中國推廣類似的商業化項目。事實上,此前已有多家車企公布了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時間表”:奧迪早在2017年就推出了L3級量產車型;寶馬還透露,其首款電動L5自動駕駛汽車將于2021年正式上市;沃爾沃表示,首款L4級汽車將于2021年量產。然而,人們普遍認為,汽車的量產是一回事,商業化運營又是另一回事。無論是技術的發展還是應用的可行性,自動駕駛離大眾消費者還是太遠了。不過Amber已經在拉斯維加斯起步,同時在新加坡和德國的自動駕駛項目也在推進。在楊曉明看來,如果自動駕駛車輛只是停留在封閉場合測試技術,而不進行長時間的商業化運營,對于未來的出行方式改革意義不大。他非常看好在中國推進商業化項目。“中國企業已經逐漸建立了智能駕駛和自動駕駛的意識,對商業模式有了比較清晰的思路。中國市政府也非常支持智能交通的發展,并提供開放道路測試等基礎設施條件。”楊曉說。但是,技術的引進不能單純靠抄襲。中國的應用場景有自己的特點,本地化的R&D團隊也很重要。這也是安博夫特地建造另一個R&D小中心的原因。此外,琥珀還需要與當地合作伙伴合作,包括汽車制造商、地圖供應商、移動旅游公司等等。相比汽車廠的“謹慎”,汽車行業上下游企業在自動駕駛的商業布局上更為“積極”。除了琥珀,最近宣布無人駕駛商業應用的公司還有卡車運輸平臺宇車科技。其主要思路是利用商用車的完整場景來倒逼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絞盤科技創始人兼CEO馬哲人表示,L3自動駕駛汽車將于2021年底實現量產運營。贏車科技由商用車管理公司G7、普洛斯和蔚來資本共同成立。目前已與部分整車廠、一級供應商、物流車隊達成合作意向。在物流運輸領域,自動駕駛可以解決司機管理、安全、成本三大痛點,而物流運輸場景相對簡單,所需技術難度較低。因此,許多業內人士認為,自動駕駛將在商用車領域占得先機,尤其是在貨運卡車領域。問題還是很多的。客觀來說,目前要落地高水平的自動駕駛項目并不容易。一個明顯的擔憂是,目前的技術水平還不夠成熟,不足以滿足安全運行的條件。某國有汽車集團負責車輛研發的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自動駕駛汽車在行駛過程中,需要通過云通信獲取和傳輸大量的車輛、道路、駕駛員等各方信息。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系統存在漏洞或者操作不當,很容易帶來安全隱患。深層次的問題是,通過算法給出指令應對各種情況并不難,但對于自動駕駛來說,足夠的冗余度才是保障。“如果某個機制出現故障,我該怎么辦?當一些信號失效時,它們也可以被識別和操作,而無需人工干預。這是高級自動駕駛需要達到的水平。”某大型零部件供應商相關人士告訴記者,這對算法、芯片等諸多技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使技術上可以做到,成本能否接受也是未知數。據悉,自動駕駛汽車使用的激光雷達、芯片等很多軟硬件設施都沒有量產,成本相當高。此外,目前行業在自動駕駛運營過程中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高精地圖技術、自動駕駛數據、法律法規等方面也面臨巨大挑戰。比如基礎設施方面,目前國內自動駕駛汽車與道路的合作只停留在示范區,還沒有地方政府真正向自動駕駛汽車開放道路。但是,自動駕駛的開發和應用不是單一一家公司可以解決的。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鏈。除了傳統的汽車制造商和pa……許多科技公司也加入了進來。在上海車展期間引起廣泛關注的華為就是其中之一。很多業內人士表示,未來的出行生態將由產業鏈上的這些角色共同構建。無論是現在的智能駕駛,還是未來的自動駕駛,合作和開放都將是主旋律。TomTom大中華區車載導航銷售負責人張志宇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技術角度來說,高水平的自動駕駛不是一家公司能做到的,很可能是行業整體發展的結果,因為車輛并不是孤立上路的。“比如前面的車輛突然啟動防抱死制動系統,后面的車輛肯定知道。”張志宇說,這涉及到定位技術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數據的采集、維護和發布,高精度地圖的信息,即使是不同傳感器采集的,格式不同的,也需要進行整合和對接。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數據共享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從技術角度來說,高水平的自動駕駛不是一家公司能做到的,很可能是行業整體發展的結果,因為車輛不是孤立上路的。自動駕駛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2019上海車展期間,多家汽車產業鏈上游公司表示,對于更高層次的自動駕駛應用,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時間表。4月18日,Ampofo公司亞太區總裁楊曉明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透露,Ampofo將在中國成立專門的自動駕駛技術中心,與合作伙伴一起推動L4自動駕駛技術在中國市場的商業化。安博福的前身是大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德爾福。2017年,德爾福分拆動力總成業務,更名為安博福,專注于智能網聯和自動駕駛領域的技術研發。琥珀在相關領域積累了相對豐富的經驗。目前已與美國拉斯維加斯的網約車服務商Lyft合作,推出自動駕駛網約車服務。根據計劃,Amber將在中國推出類似的商業落地項目。從全球范圍來看,自動駕駛的“賽道”涌入了眾多參賽者,汽車制造商、零部件供應商、科技公司等。都是基于各自的優勢在向自動駕駛方向“跑”,但目前市場上的應用最多只能達到L2水平,屬于高級駕駛輔助,離真正的自動駕駛還有差距。事實上,除了Amber,特斯拉最近在發布其自主研發的自動駕駛芯片時,也宣布最快將于2020年推出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傳統車企通用汽車投資的自動駕駛公司Cruise也計劃于2019年在美國實現自動駕駛的商業應用;上海車展前夕,物流平臺混車科技表示,將在2021年底實現L3自動駕駛車輛的量產運營。早期自動駕駛的落地對應用場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公共出行、物流運輸等。其實從技術角度來說,確實可以控制車輛的主動安全,但在現實業務過程中,保證安全是自動駕駛難以落地的原因之一。在實際布局中,更多的企業還是在走一條漸進式的發展道路,即通過開發高級駕駛輔助來取得突破,逐步向自動駕駛靠攏。這樣的發展路徑更有保障,構建的產業生態更具包容性。此前,隨著商業化進程的加快,Amber已經在新加坡和美國部分城市不同程度地開展了自動駕駛項目。2018年5月,Amber與Lyft和寶馬合作,在拉斯維加斯推出面向公眾的自動駕駛網約車服務。在過去的一年里,自動駕駛服務已經行駛了超過4萬次,覆蓋了超過2100個站點。雖然只有30多輛車在運行,但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動駕駛商業項目。現在,Amber將嘗試在中國推廣類似的商業化項目。事實上,此前已有多家車企公布了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時間表”:奧迪早在2017年就推出了L3級量產車型;寶馬還透露,其首款電動L5自動駕駛汽車將于2021年正式上市;沃爾沃表示,首款L4級汽車將于2021年量產。然而,人們普遍認為,汽車的量產是一回事,商業化運營又是另一回事。無論是技術的發展還是應用的可行性,自動駕駛離大眾消費者還是太遠了。不過Amber已經在拉斯維加斯起步,同時在新加坡和德國的自動駕駛項目也在推進。在楊曉明看來,如果自動駕駛車輛只是停留在封閉場合測試技術,而不進行長時間的商業化運營,對于未來的出行方式改革意義不大。他非常看好在中國推進商業化項目。“中國企業已經逐漸建立了智能駕駛和自動駕駛的意識,對商業模式有了比較清晰的思路。中國市政府也非常支持智能交通的發展,并提供開放道路測試等基礎設施條件。”楊曉說。但是,技術的引進不能單純靠抄襲。中國的應用場景有自己的特點,本地化的R&D團隊也很重要。這也是安博夫特地建造另一個R&D小中心的原因。此外,琥珀還需要與當地合作伙伴合作,包括汽車制造商、地圖供應商、移動旅游公司等等。相比汽車廠的“謹慎”,汽車行業上下游企業在自動駕駛的商業布局上更為“積極”。除了琥珀,最近宣布無人駕駛商業應用的公司還有卡車運輸平臺宇車科技。其主要思路是利用商用車的完整場景來倒逼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絞盤科技創始人兼CEO馬哲人表示,L3自動駕駛汽車將于2021年底實現量產運營。贏車科技由商用車管理公司G7、普洛斯和蔚來資本共同成立。目前已與部分整車廠、一級供應商、物流車隊達成合作意向。在物流運輸領域,自動駕駛可以解決司機管理、安全、成本三大痛點,而物流運輸場景相對簡單,所需技術難度較低。因此,許多業內人士認為,自動駕駛將在商用車領域占得先機,尤其是在貨運卡車領域。問題還是很多的。客觀來說,目前要落地高水平的自動駕駛項目并不容易。一個明顯的擔憂是,目前的技術水平還不夠成熟,不足以滿足安全運行的條件。某國有汽車集團負責車輛研發的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自動駕駛汽車在行駛過程中,需要通過云通信獲取和傳輸大量的車輛、道路、駕駛員等各方信息。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系統存在漏洞或者操作不當,很容易帶來安全隱患。深層次的問題是,通過算法給出指令應對各種情況并不難,但對于自動駕駛來說,足夠的冗余度才是保障。“如果某個機制出現故障,我該怎么辦?當一些信號失效時,它們也可以被識別和操作,而無需人工干預。這是高級自動駕駛需要達到的水平。”某大型零部件供應商相關人士告訴記者,這對算法、芯片等諸多技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使技術上可以做到,成本能否接受也是未知數。據悉,自動駕駛汽車使用的激光雷達、芯片等很多軟硬件設施都沒有量產,成本相當高。此外,目前行業在自動駕駛運營過程中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高精地圖技術、自動駕駛數據、法律法規等方面也面臨巨大挑戰。比如基礎設施方面,目前國內自動駕駛汽車與道路的合作只停留在示范區,還沒有地方政府真正向自動駕駛汽車開放道路。但是,自動駕駛的開發和應用不是單一一家公司可以解決的。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鏈。除了傳統的汽車制造商和pa……許多科技公司也加入了進來。在上海車展期間引起廣泛關注的華為就是其中之一。很多業內人士表示,未來的出行生態將由產業鏈上的這些角色共同構建。無論是現在的智能駕駛,還是未來的自動駕駛,合作和開放都將是主旋律。TomTom大中華區車載導航銷售負責人張志宇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技術角度來說,高水平的自動駕駛不是一家公司能做到的,很可能是行業整體發展的結果,因為車輛并不是孤立上路的。“比如前面的車輛突然啟動防抱死制動系統,后面的車輛肯定知道。”張志宇說,這涉及到定位技術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數據的采集、維護和發布,高精度地圖的信息,即使是不同傳感器采集的,格式不同的,也需要進行整合和對接。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數據共享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安全問題頻發,持續性巨虧,正遭遇重大信任危機的特斯拉是國內電動汽車行業的縮影。4月26日,美國時代廣場上的廣告牌突然出現醒目的中文,“修不修”“賠不賠”“認不認”,矛頭直指美國電動汽車巨頭特斯拉。
1900/1/1 0:00:00據汽車新聞網站Autoblog報道,大眾即將開放ID家族首款產品ID掀背車的預定,有報道稱大眾每售出一輛ID
1900/1/1 0:00:00(圖片來源:博世官網)據外媒報道,當地時間4月29日,德國汽車供應商博世表示,已經與瑞典燃料電池組件生產商Powercell達成許可協議,將共同大規模生產氫燃料電池,用于重型商用汽車。
1900/1/1 0:00:00監管部門對賈躍亭出手樂視網面臨暫停上市在即,中國證監會對公司和創始人、第一大股東賈躍亭立案調查,調查原因是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等行為。
1900/1/1 0:00:00隨著汽車產業的變革,曾經站在整車廠背后的外資零部件廠商抓住電動化機遇,正通過系統化整合研發資源,在中國車市尋找新的機會。
1900/1/1 0:00:00當下汽車市場中,從自主品牌到上百萬的豪華品牌,都有車型搭載48V輕混系統。那這種技術到底是什么原理,對我們實際用車又能帶來多大好處呢?我們今天就來簡單的聊一下。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