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豐田自動駕駛技術研究的豐田美國研究院(TRI)又出來刷存在感了。筆者獲悉,3月30日,由TRI牽頭的豐田下一代動力電池研究項目正式啟動。就像我們之前知道的TRI一樣,這個研究項目仍然增加了“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進行開發”的表述。
讓我們來看看今天的TRI新電池材料計劃。計劃目標如下:
1) 開發用于鋰電池和燃料電池的新材料和新模型。
2) 制定工作計劃,應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材料信息學方法,更廣泛地開發和設計新材料。
3) 開發一個集成模擬、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或機器人的自動材料發現系統。
作為一個幾十年來沒有實質性突破的領域,近兩年隨著動力電池的大規模應用,材料科學研究逐漸升溫。所有動力電池制造商都在探索新材料的應用,以提高現有電池的能量密度和生命周期。
2015年,特斯拉成功“反叛”了與3M合作了20多年的鋰電池專家杰夫·達恩。特斯拉的電池業務部門和杰夫·達恩領導的電池研究團隊在達爾豪斯大學達成了新的合作伙伴關系。Jeff Dahn的研究重點是提高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和電池壽命,以降低特斯拉汽車和儲能設備的電池成本。
回到TRI電池材料項目,36Kr獲悉該項目總投資已達3500萬美元,TRI將與研究機構、大學研究機構和材料研究公司合作,并與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密歇根大學,布法羅大學、康涅狄格大學和英國材料科學公司Ilika。
TRI首席科學官Eric Krotkov,說:“豐田認識到人工智能是一項可以應用于許多行業的重要基礎技術,我們很自豪能利用它來探索材料科學的極限。加快材料發現的步伐將有助于為未來的清潔能源愿景奠定基礎,并使我們更接近豐田降低全球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愿景到2020年,新車銷量增長了90%。"
斯坦福大學教授、SUNCAT中心主任Jens Norskov,也對合作充滿期待:“現在是推動數據庫和機器學習技術在新材料發現中的應用的大好時機。我們的合作伙伴關系可以將理論、計算和實驗相結合,做出前所未有的協同努力。我們對開發燃料電池催化劑的尖端技術感到非常興奮。”
高管們的態度是積極的,但豐田集團總裁豐田章男的態度可能是焦慮的。看到區別了嗎?對于特斯拉(以及大多數其他電池制造商)來說,作為產業鏈的一部分,他們更致力于盡快將技術商業化。以上述特斯拉電池專家Jeff Dahn為例,他的工作是防止高壓下對正極有害的不良反應,并盡快實現新技術的商業化。隨后的量產電池測試表明,新技術后電解液與正極之間的反應在高壓下幾乎停滯,因此高性能NMC鋰離子電池可以在高壓下運行。換句話說,Jeff Dahn完美地實現了將技術投入工業的目標。
TRI的發展理念更像是大學科研機構的發展理念,而不是商業公司的發展理念。除了電池材料研究項目外,TRI還負責豐田的自動駕駛汽車項目。36Kr此前曾報道稱,TRI更專注于通過人工智能改善人類駕駛體驗,這與業界正在開發的全自動駕駛技術不同。TRI首席執行官Gill Pratt博士專門解釋了這兩種發展理念之間的區別:“這兩個研究方向可以被描述為‘并行’和‘串行’,前者意味著機械……
s取代了人類,后者是機器與人合作的方式。”他介紹,豐田將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維護人類的駕駛樂趣。“我們擔心的是如何讓自動駕駛不帶走駕駛樂趣。”他說,“如果自動駕駛能夠避免事故,那么它也應該帶來更多的駕駛樂趣。"
TRI實現“機-人合作”的方式是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技術。發展理念沒有錯。然而,豐田似乎過于保守了。在TRI于2017年3月發布的第二代自動駕駛汽車上,豐田配備了七個激光雷達(一個64線和六個16線)。它在前部、后部和左側配備了普通雷達和GPS天線,并在車頭兩側安裝了三個攝像頭。盡管自動駕駛行業傾向于通過對各種傳感器的數據進行綜合判斷,即冗余設計原理,來準確判斷車身周圍的路況,但豐田的解決方案給人的感覺是“冗余過剩”,無論是高成本(所有傳感器的總價值為12.3萬美元)還是復雜的數據融合,這表明豐田的自動駕駛汽車還遠遠沒有商業化。更直白地說,豐田似乎沒有考慮開發自動駕駛技術的傳感器選擇,只是開始堆積硬件。至少它似乎給公眾一個“負責任的國際企業”的形象,但這個方案如何才能商業化?
現在,率先宣布“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開發”電池材料的豐田再次不走尋常路。這一次,豐田會再次突破還是陷入暫時落后的困境?你有什么意見?負責豐田自動駕駛技術研究的豐田美國研究院(TRI)又出來刷存在感了。筆者獲悉,3月30日,由TRI牽頭的豐田下一代動力電池研究項目正式啟動。就像我們之前知道的TRI一樣,這個研究項目仍然增加了“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進行開發”的表述。
讓我們來看看今天的TRI新電池材料計劃。計劃目標如下:
1) 開發用于鋰電池和燃料電池的新材料和新模型。
2) 制定工作計劃,應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材料信息學方法,更廣泛地開發和設計新材料。
3) 開發一個集成模擬、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或機器人的自動材料發現系統。
作為一個幾十年來沒有實質性突破的領域,近兩年隨著動力電池的大規模應用,材料科學研究逐漸升溫。所有動力電池制造商都在探索新材料的應用,以提高現有電池的能量密度和生命周期。
2015年,特斯拉成功“反叛”了與3M合作了20多年的鋰電池專家杰夫·達恩。特斯拉的電池業務部門和杰夫·達恩領導的電池研究團隊在達爾豪斯大學達成了新的合作伙伴關系。Jeff Dahn的研究重點是提高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和電池壽命,以降低特斯拉汽車和儲能設備的電池成本。
回到TRI電池材料項目,36Kr獲悉該項目總投資已達3500萬美元,TRI將與研究機構、大學研究機構和材料研究公司合作,并與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密歇根大學,布法羅大學、康涅狄格大學和英國材料科學公司Ilika。
TRI首席科學官Eric Krotkov,說:“豐田認識到人工智能是一項可以應用于許多行業的重要基礎技術,我們很自豪能利用它來探索材料科學的極限。加快材料發現的步伐將有助于為未來的清潔能源愿景奠定基礎,并使我們更接近豐田降低全球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愿景到2020年,新車銷量增長了90%。"
斯坦福大學教授、SUNCAT主任Jens Norskov……
enter也對合作充滿期待:“現在是推動數據庫和機器學習技術在新材料發現中的應用的大好時機。我們的合作伙伴關系可以將理論、計算和實驗相結合,做出前所未有的協同努力。我們對開發燃料電池催化劑的尖端技術感到非常興奮。”
高管們的態度是積極的,但豐田集團總裁豐田章男的態度可能是焦慮的。看到區別了嗎?對于特斯拉(以及大多數其他電池制造商)來說,作為產業鏈的一部分,他們更致力于盡快將技術商業化。以上述特斯拉電池專家Jeff Dahn為例,他的工作是防止高壓下對正極有害的不良反應,并盡快實現新技術的商業化。隨后的量產電池測試表明,新技術后電解液與正極之間的反應在高壓下幾乎停滯,因此高性能NMC鋰離子電池可以在高壓下運行。換句話說,Jeff Dahn完美地實現了將技術投入工業的目標。
TRI的發展理念更像是大學科研機構的發展理念,而不是商業公司的發展理念。除了電池材料研究項目外,TRI還負責豐田的自動駕駛汽車項目。36Kr此前曾報道稱,TRI更專注于通過人工智能改善人類駕駛體驗,這與業界正在開發的全自動駕駛技術不同。TRI首席執行官Gill Pratt博士專門解釋了這兩種發展理念的區別:“這兩個研究方向可以被描述為‘并行’和‘串行’,前者意味著機器取代人類,后者是機器與人合作的方式。”他介紹,豐田將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維護人類的駕駛樂趣。“我們擔心的是如何讓自動駕駛不帶走駕駛樂趣。”他說,“如果自動駕駛能夠避免事故,那么它也應該帶來更多的駕駛樂趣。"
TRI實現“機-人合作”的方式是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技術。發展理念沒有錯。然而,豐田似乎過于保守了。在TRI于2017年3月發布的第二代自動駕駛汽車上,豐田配備了七個激光雷達(一個64線和六個16線)。它在前部、后部和左側配備了普通雷達和GPS天線,并在車頭兩側安裝了三個攝像頭。盡管自動駕駛行業傾向于通過對各種傳感器的數據進行綜合判斷,即冗余設計原理,來準確判斷車身周圍的路況,但豐田的解決方案給人的感覺是“冗余過剩”,無論是高成本(所有傳感器的總價值為12.3萬美元)還是復雜的數據融合,這表明豐田的自動駕駛汽車還遠遠沒有商業化。更直白地說,豐田似乎沒有考慮開發自動駕駛技術的傳感器選擇,只是開始堆積硬件。至少它似乎給公眾一個“負責任的國際企業”的形象,但這個方案如何才能商業化?
現在,率先宣布“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開發”電池材料的豐田再次不走尋常路。這一次,豐田會再次突破還是陷入暫時落后的困境?你有什么意見?
未來幾十年,我們也許會這樣生活:坐進自動駕駛汽車,指定目的地,然后就可以睡一下覺,抵達之后汽車會叫醒你。許多工程師認為,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以無人駕駛的汽車還要很多年才能實現。
1900/1/1 0:00:00據美國《汽車新聞》3月31日報道,蘋果公司透露將與博世合作,研發無人駕駛汽車。2017年2月,蘋果公司公布了一份供應商合作名單,其中就包括德國博世集團。
1900/1/1 0:00:00賽德斯奔馳的母公司戴姆勒宣布與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之一博世合作,以加快自駕車的發展。而實際上,這是戴姆勒尋找多家技術合作商的又一個動作,在這之前其和Uber打成了合作。
1900/1/1 0:00:00據electrek網站報道,雷諾當前已擁有10萬輛裝備租用電池的電動車在路上行駛,現在這些電池可以升級為41kWh。
1900/1/1 0:00:00談及自動駕駛,大家最先想到的便是谷歌、Uber及特斯拉這樣的硅谷明星企業;但也別忘了,在自動駕駛潮流之中,通用、福特、戴姆勒這樣的老牌車企同樣野心勃勃。
1900/1/1 0:00:00據外媒報道,比亞迪宣布將投資1000萬歐元在歐洲建立第二家電動公交車工廠。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