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月6日起,格力電氣(000651.SZ)宣布計劃發行股票收購同樣位于珠海的銀龍新能源有限公司,到8月23日,格力發布了35份公告,披露了收購細節,并表示將以130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銀龍新能源100%的股權。董明珠執掌的格力電器成為家電行業東山再起的象征。
十年前,國內家電企業一度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造車”運動,但結局并不那么美好。大多數跨境人士在短短三、兩年內就以失敗告終。十年后,家電企業造車的熱潮又回來了。跨界的原因在于新能源汽車的歷史機遇。此前,創維創始人黃宏生第二次創業聚焦新能源汽車領域,南京金龍已經在新能源公交車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有著家電行業背景的春蘭也進入了造車領域,其重心仍在新能源汽車上。
這股熱潮背后的邏輯并不難理解。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家電領域的市場空間越來越有限,天花板正在逐漸顯現。如何轉移家電制造業的制造實力和研發優勢,向外擴張,新能源汽車可能是最好的選擇之一。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市場。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達到17.7萬輛和17萬輛,分別增長125%和126.9%。如此高的增長趨勢和空間,也讓春蘭、樂視、格力等外地人以不同的形式進入了新能源汽車領域。
作為一家上市公司,格力電器的造車之路始于并購,增發不可避免。8月18日晚間,格力電器發布收購銀隆、增發股份等一系列信息,表示將以130億元的交易價格通過發行股份的方式收購新能源公司珠海銀隆100%股權。收購完成后,銀隆新能源將成為格力電器的全資子公司。為了顯示信心并回應股東的疑問,除了原計劃外,格力還發行了100億元人民幣用于支持融資,格力電器CEO董明珠通過近10億元的自有資金參與了此次增發。
然而,對于這場高達130億元的“昂貴收購”,外界卻眾說紛紜。8月25日晚,深圳證券交易所向格力電器董事會發出《關于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有限公司重組的詢問函》,要求格力電器在9月1日前作出書面解釋和回復。對于現金流極其充裕的格力電器來說,選擇低成本、大規模發行來擴大公司股本,也被認為會稀釋現有股東權益,這讓外界質疑不斷。
董明珠并不這么認為,她更看重銀隆的核心競爭力“鈦酸鋰電池技術”,而銀隆對董明珠最大的價值是電池資源和儲能技術。從目前格力造車的進展來看,董明珠選擇的新能源汽車路線放棄了現有汽車行業的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鋰電池路線,而是以另一種方式選擇了非主流的鈦酸鋰電池技術路線。“鈦酸鋰(電池)具有安全、使用壽命長、充電快等優點,但由于未進入國家補貼目錄,續航里程短,不受汽車行業青睞。”一家新能源汽車公司的技術負責人告訴筆者,“現在鈦酸鋰可以享受同樣的補貼,續航里程短的問題可以通過技術升級慢慢解決。”
“鈦酸鋰電池和銀隆(新能源)是埋在沙子里的金子。我們想成為從沙子里挖出金子的人。”董明珠說,格力電器在電控、智能制造、電機、精密模具等方面都進行了全面布局。在生產電動汽車所需的三大電器(電池、電機和電子控制)中,除電池外的所有零部件都可以與銀隆快速匹配和供應,并與銀隆產生協同效應。所有這些都是董明珠真正愿意在新能源汽車上的答案。
但在涉足汽車制造業之后?格力電器跨界后,真的能如愿嫁接原有優勢嗎?目前,新能源汽車的門檻在不斷提高。面對行業標準變化和補貼下降的趨勢,格力作為跨界造車企業的時間窗口和上升通道越來越小。作為后來的新能源汽車“淘金者”,格力電器沒有犯錯的機會。
根據董明珠的說法,在格力電器制造汽車并不是一個熱點。銀隆的電池技術與格力未來光伏空調和家庭能源管理中心戰略的互補效應是……的根本驅動力……
e讓她選擇跨境制造汽車。“我不想造車,我想要新能源技術。”在董明珠看來,格力所有的多元化選擇都是協同的,都離不開電力。“空調、手機、電動車都需要電。未來,手機可能會成為智能控制終端,汽車是所有電器的集合。”
但不可忽視的是,格力電器并沒有繞開造車這一環節。新能源汽車廣闊的前景和巨大的市場空間,給了董明珠難以想象的空間,也讓格力電器難以割舍。然而,對傳統造車門檻毫無敬畏之心的董明珠卻令人震驚。她認為“汽車底盤技術根本不是問題,也沒有門檻”。
另一個生動的例子是,今年上半年,一家同樣以磷酸鐵鋰電池原材料起家的上市公司曾大舉投資跨境收購汽車,但最近也有傳言稱,造車難度比預期更大。就連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也曾向筆者透露,他剛從電池行業進入汽車行業時所面臨的困難遠比他想象的要困難。
涉足智能手機之后,格力電器多元化和跨界的關鍵一步是什么?世界上許多跨國公司都死在了多元化和擴張的道路上。格力能破例造車嗎?董明珠和格力都必須用實際行動來回答。從3月6日起,格力電氣(000651.SZ)宣布計劃發行股票收購同樣位于珠海的銀龍新能源有限公司,到8月23日,格力發布了35份公告,披露了收購細節,并表示將以130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銀龍新能源100%的股權。董明珠執掌的格力電器成為家電行業東山再起的象征。
十年前,國內家電企業一度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造車”運動,但結局并不那么美好。大多數跨境人士在短短三、兩年內就以失敗告終。十年后,家電企業造車的熱潮又回來了。跨界的原因在于新能源汽車的歷史機遇。此前,創維創始人黃宏生第二次創業聚焦新能源汽車領域,南京金龍已經在新能源公交車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有著家電行業背景的春蘭也進入了造車領域,其重心仍在新能源汽車上。
這股熱潮背后的邏輯并不難理解。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家電領域的市場空間越來越有限,天花板正在逐漸顯現。如何轉移家電制造業的制造實力和研發優勢,向外擴張,新能源汽車可能是最好的選擇之一。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市場。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達到17.7萬輛和17萬輛,分別增長125%和126.9%。如此高的增長趨勢和空間,也讓春蘭、樂視、格力等外地人以不同的形式進入了新能源汽車領域。
作為一家上市公司,格力電器的造車之路始于并購,增發不可避免。8月18日晚間,格力電器發布收購銀隆、增發股份等一系列信息,表示將以130億元的交易價格通過發行股份的方式收購新能源公司珠海銀隆100%股權。收購完成后,銀隆新能源將成為格力電器的全資子公司。為了顯示信心并回應股東的疑問,除了原計劃外,格力還發行了100億元人民幣用于支持融資,格力電器CEO董明珠通過近10億元的自有資金參與了此次增發。
然而,對于這場高達130億元的“昂貴收購”,外界卻眾說紛紜。8月25日晚,深圳證券交易所向格力電器董事會發出《關于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有限公司重組的詢問函》,要求格力電器在9月1日前作出書面解釋和回復。對于現金流極其充裕的格力電器來說,選擇低成本、大規模發行來擴大公司股本,也被認為會稀釋現有股東權益,這讓外界質疑不斷。
董明珠并不這么認為,她更看重銀隆的核心競爭力“鈦酸鋰電池技術”,而銀隆對董明珠最大的價值是電池資源和儲能技術。從目前格力造車的進展來看,董明珠選擇的新能源汽車路線放棄了現有汽車行業的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鋰電池路線,而是以另一種方式選擇了非主流的鈦酸鋰電池技術路線。“鈦酸鋰(電池)具有安全、使用壽命長、充電快等優點,但由于未進入國家補貼目錄,續航里程短,不受汽車行業青睞。”一家新能源汽車公司的技術負責人告訴筆者,“現在鈦酸鋰可以享受同樣的補貼,續航里程短的問題可以通過技術升級慢慢解決。”
“鈦酸鋰電池和銀隆(新能源)是埋在沙子里的金子。我們想成為從沙子里挖出金子的人。”董明珠說,格力電器在電控、智能制造、電機、精密模具等方面都進行了全面布局。在生產電動汽車所需的三大電器(電池、電機和電子控制)中,除電池外的所有零部件都可以與銀隆快速匹配和供應,并與銀隆產生協同效應。所有這些都是董明珠真正愿意在新能源汽車上的答案。
但在涉足汽車制造業之后?格力電器跨界后,真的能如愿嫁接原有優勢嗎?目前,新能源汽車的門檻在不斷提高。面對行業標準變化和補貼下降的趨勢,格力作為跨界造車企業的時間窗口和上升通道越來越小。作為后來的新能源汽車“淘金者”,格力電器沒有犯錯的機會。
根據董明珠的說法,在格力電器制造汽車并不是一個熱點。銀隆的電池技術與格力未來光伏空調和家庭能源管理中心戰略的互補效應是……的根本驅動力……
e讓她選擇跨境制造汽車。“我不想造車,我想要新能源技術。”在董明珠看來,格力所有的多元化選擇都是協同的,都離不開電力。“空調、手機、電動車都需要電。未來,手機可能會成為智能控制終端,汽車是所有電器的集合。”
但不可忽視的是,格力電器并沒有繞開造車這一環節。新能源汽車廣闊的前景和巨大的市場空間,給了董明珠難以想象的空間,也讓格力電器難以割舍。然而,對傳統造車門檻毫無敬畏之心的董明珠卻令人震驚。她認為“汽車底盤技術根本不是問題,也沒有門檻”。
另一個生動的例子是,今年上半年,一家同樣以磷酸鐵鋰電池原材料起家的上市公司曾大舉投資跨境收購汽車,但最近也有傳言稱,造車難度比預期更大。就連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也曾向筆者透露,他剛從電池行業進入汽車行業時所面臨的困難遠比他想象的要困難。
涉足智能手機之后,格力電器多元化和跨界的關鍵一步是什么?世界上許多跨國公司都死在了多元化和擴張的道路上。格力能破例造車嗎?董明珠和格力都必須用實際行動來回答。
時間過得很快,始于2014年的造車潮已經在喧嘩熱鬧中持續了兩年,所有的新造車企業無時不刻面對著一輪又一輪的質疑、輕蔑甚至嘲諷。
1900/1/1 0:00:00隨著電動汽車的大規模應用不斷上漲的充電負荷給城市電網帶來前所未有的負擔。
1900/1/1 0:00:00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和北京市科委聯合舉辦《北京市“十三五”時期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發布會,就“十三五”時期北京市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進行發布和解讀。
1900/1/1 0:00:00在交上了一份高達245萬輛的季度銷量答卷后,特斯拉的股價并未因此大漲,向來都有資本大佬撐腰的特斯拉也在遭遇資本力量的信任危機。
1900/1/1 0:00:00作為汽車零部件巨頭的萬向集團,其從汽車零部件產業鏈向整車制造擴張的戰略規劃已經路人皆知。但萬向的造車路走的有些坎坷。
1900/1/1 0:00:00據路透社報道,Nauto7日透露,豐田、寶馬和保險公司安聯將獲得其技術許可證,此項技術運用車內攝像頭和人工智能系統分析駕駛員的行為。
1900/1/1 0:00:00